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我国生态旅游年。建设生态旅游区或是旅游生态农业,首先必须根据区域地位、景观和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情况进行定位,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经济地理区位。在城市梯度扩展中的定位,城市和乡村之间可以按照离开城市中心区域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条件,划分为城区、近郊和远郊。离城逾近的地区其经济地理区位愈好,在这些地方可以建设人工斧凿多一点的景观;而在远郊则宜以自然景观的旅游为主,至于城市的外围则更要以自然景观为主。
旅游区(点)定位。一般可以分为观光、休闲,或是路过,如果定位在观光,则要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果定位在休闲,则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若旅游区旅馆太多,饭店和市场太闹,有休闲之地,无休闲之心,或者环境脏乱污染严重,也都不可取;如果在去某一重要景点的途中有什么好景点,则也只能局限于这个景点搞建设,力求以精致使旅客驻足,大张旗鼓,大兴土木搞人造景点,往往得不偿失。例如,从桂林到阳朔中途经过一个溶洞,虽然这个洞比较美丽,但是由于游桂林的游客必然经过其他美丽的石灰岩溶洞,至多以这个洞吸引游客进洞一游,可是当地在洞旁建了西游记宫之类,而且开馆以后根本没有游客光顾,实为败笔。
邻近景观组合互补定位。一个地区的不同景观实际上处于同一个系统之中,在这个系统内设计新景观时要考虑这个系统内还缺少什么,如果新建设的景点正好弥补了整个景观中的不足之处,那就很有价值。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景点的生命和活力在于景观的独特性,雷同的景观,特别在同一地区或邻近地区景观相似,容易使游客感到厌倦,例如喀斯特地貌岩洞,任凭有多美,在同一地区游览了一个以后,再游第二个就觉乏味。
景点和周围环境相结合,不能只管景点而周围环境很差,反之,有了周围环境的衬托,有些一般的景致也能光彩夺目。绍兴东郊有座吼山,又叫狗山,以山上乱石形似狗得名。10年前笔者登上吼山,极目远眺,山下水网密布,阡陌纵横,冬夏稻麦碧绿,春天紫云英花一片红,油菜花一片黄。于是建议并协助当地设计了一个旅游生态农业区。景区建成后每年都引来数万游客,仅1997年就收入门票费200多万元。
景点里的小品必须与景点溶为一体,小品的大小高低得其体,藏露散集得其所,素艳繁简得其境。在地理景观上每个小景观都要注意与周围景观以及整体大景观的协调和配合,在生态上每个小景观要有它最适当的生太位,一般说来从生态观点看,小景点宜散不宜集,宜素不宜艳,宜低不宜高,宜藏不宜露。
景观在生态和经济上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经济上的自我维持和创收固然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不能牺牲生态上的保护。例如,怎样处理为游客服务的厕所里的粪便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在景区建造“净化沼气池”和有绿色覆盖的“生态厕所”,当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生态环境优势。所谓生态,强调的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旅游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其实这也是古代中国生态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而天人合一是生态上的最高表现。
人与自然结合的各种表现。它可表现为景观的雄伟或者开阔,使得游客感到心胸宽敞,和自然融为一体,也可以表现为保护自然界的动植物特别是野生动植物,实现生物多样化,使得游客感到和自然界更亲切,还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条件有计划地饲养一些野生动植物,例如养鹿,猴子等。总之,所有这些都能够培养和实现人们对自然界融合的感情。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这在国内不少旅游点都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参与性旅游。在景点栽种果树和浆果,让游客自采自食,自得其乐,或者搞一些自娱性活动如钓鱼等。
生态景点除了游览区以外,应该围绕观光区设立保护区。这种保护区不是供游客游览而是为了保护和支撑观光区。反之,自然保护区虽然以保护为主,也应该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观光之用,如此在生态上和经济上两种区域互相支持,相辅相成,更能达到生态上和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